image1  

這是一部笑中帶淚的影片,電影裡有許多嘲諷新加坡的對白和橋段,很有意思,也很發人深省。其實我覺得在看這部電影時,會有一種好像看到台灣的錯覺。除了裡頭的人英語用得多些,其他的語言聽起來都覺得親切,更像的是裡頭傳遞的整體社會價值觀,也與台灣極為相像。

 

電影中的三個孩子也都是EM3的學生,從一開始就看到他們上課的情況、以及他們下課後所面臨的世界,他們都是很乖很善良的孩子,只是唸書差了點,但這卻成為他們身上最顯眼的標籤,「不用喜測驗卷了,反正沒救了」諸如此類的話一再被加諸到孩子身上,久而久之,被慣灌輸這種觀念的孩子自然也失去了對讀書的興趣。

 

英數真的有這麼重要嗎?學科掛帥的社會,讓父母只看得到所謂的「主科」,看不見自己孩子的才華。畫畫能當飯吃嗎?可怕的觀念不只矇蔽了家長的眼睛,其實就連他們自己也深受其害。外來的和尚是否比較會念經?同樣的點子,可以有兩種價碼。我覺得不管在新加坡或是台灣,都需要對自己更有信心,而不是一味崇洋,看不見事物真正的優缺點。

 

電影裡對國彬和Terry的媽媽有相當多的著墨。兩位媽媽的出發點都是「為了孩子好」,一個是心急得非要兒子考個好成績,一個是處處都幫兒子安排好,什麼都不要兒子自己動手,可是最後都適得其反。太心急太在意,有時會看不清問題的癥結,也會讓孩子感表的壓力。國彬的媽媽教他數學,教了十遍他還不懂,真的是他不專心嗎?我想國彬的母親應該是十遍都用同樣方法吧,如果沒有換個方式教,那不管再教多少次也是沒有用的。後來的重病安排,可說是因禍得福,讓她改變了心態,同時國彬的畫也受到矚目。但這是電影安排好的結局,現實生活中是否會有這樣巧的事?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像他媽媽做至樣的轉變?答案是未知的,如果社會整體價值觀仍然認為唯有讀書高的話,那國彬這樣的孩子將會存在於每一個角落,一不小心,可能就發生悲劇。

 

當家長教育方式出問題時,孩子最先能依賴的,也唯有老師了吧?三個孩子後來很幸運的,遇到一個不以英數為優先的老師。她會用正面的方式鼓勵孩子不要怕學習,也會用心去觀察各個孩子的優點,這在後來都發揮了意義。如果能多些這樣的老師,在澄清價值上面,想必也會有不小的進步。

 

這個社會需要各式各樣的人,每一個人都有他存在的意義,沒有什麼職業是次等的。我想大家都這樣想還需很多時間,但身為老師,能在第一線鼓勵孩子的話,就像電影歌曲所唱的吧!

我們不會心灰意冷,我們會給自己掌聲,我不是你想像的笨,我也有我自己的門。

其實你不是不能,只是你肯不肯,給自己多一個機會,因為我們都是有用的人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ya060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